第363章 汉王出巡-《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眼看探子的培训已经逐步走上正轨,江瀚便将麾下的臣工召集了起来,宣布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计划。

    他打算离开成都,巡视地方。

    自从崇祯八年攻克成都,定鼎四川以来,江瀚的活动范围便被局限在了成都府这一亩三分地。

    三年下来,他不是在王府就是在各处衙门间来回转悠,连附近的州县都很少涉足。

    如今云贵两省的战事已了,内部的扩军屯田也已经走上了正轨。

    趁着这段难得的平静时光,他打算亲自出去走一走,看看自己治下的土地和子民。

    然而,中枢的一众臣工们却不这么认为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眼下哪里是政务不忙的时候,事情桩桩件件,千头万绪,可以说是忙得脚不沾地。

    少了江瀚坐镇,他们怎么敢轻易做主。

    学部主事王承弼第一个站出来,试图劝一劝江瀚:

    “王上,这巡狩一事是不是再缓缓?”

    “春闱会试已经接近尾声,我学部正在加紧阅卷审批,接下来还有更关键的殿试在等着。”

    “按照规制,殿试需要由王上您亲自主持,钦点三甲,以示对抡才大典和三省士子的重视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您连殿试的题目都还没拟定,怎么好在此时离开成都呢?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江瀚才恍然大悟,差点把这档子事儿给忘了。

    眼下是大扩招的时代,每年学部都要选出大批士子,用以填充各州县缺职。

    从乡试秋闱到会试春闱,再到最后的殿试,一整套流程走完就要小半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在此期间,江瀚都只能待在成都府协调各部门,全力保障各级考试。

    没办法,科举是头等大事,需要他亲自坐镇。

    江瀚略一思索,随即看向王承弼:

    “殿试确实不好推脱。”

    “这样吧,等五月殿试结束后,本王就立刻出巡。”

    众人闻言一愣,没想王上态度这么坚决,明知政务繁忙,但也只是推迟了出巡计划,并未取消。

    对此,江瀚也没想再过多解释。

    巡行四方,察吏治,观民情,本就是帝王的职责所在。

    这可是正儿八经的老传统,礼记里早说了,天子五年一巡守……觐诸侯,问百年者就见之。

    虽然江瀚现在头上还只是个王号,但事实上早就是一国之主了,之所以不称帝,无非就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。

    治下囊括三省之地,万千生民百姓,他怎么能久居深宫,只听麾下臣工的奏报呢?

    远的暂且不论,就拿久居深宫的朱由检来说。

    他虽然号称勤政,但却昏招频出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就是其对外界缺乏清晰的认知。

    军队困乏,民生凋敝在他眼里,只是奏疏上轻飘飘的一句话而已。

    前线虚报战功、中枢党争不断,就连奏疏上的消息也是半真半假。

    再加上本身刚愎多疑的性格,所以他只能大量任用宦官,充当自己的耳目。

    可太监又能是什么好东西,成事不足败事有余,偶尔有几个专心任事的,还要被太监给坑死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崇祯的例子在前,所以江瀚才打定了主意,无论如何也要亲自出去走走,看看治下到底是不是和奏报里说的一样。

    见江瀚态度坚决,众臣也不敢再劝,只得各自领命,回去加紧筹备殿试,以及王驾出巡事宜。

    五月初的成都,暑气初显。

    今日初五,正是殿试举行之日,汉王府内一片庄严肃穆。

    正值辰时,三百余贡士在礼官引导下,正在宫门外静静等候。

    放眼望去,人人都穿着崭新的青色襕衫,头戴黑帽、束带,显得十分规整有序。

    随着钟鼓声响起,朱红色的宫门缓缓打开,众人在礼官的指引下鱼贯而入,穿过重重仪门,抵达了承运殿外的广场。

    江瀚穿着一身赤色王袍,在众臣工的注视下,缓缓登上丹陛,落于王座之上。

    在赞礼官的唱喏声中,三百贡士依次有序进入大殿,行三跪九叩大礼,山呼千岁。

    礼毕,众人便按名次,跪坐在了早已备好的矮案之后。

    桌案上已经摆好了笔墨纸砚,随后便由内侍将密封的试题当众开启,交由王承弼朗声宣读。

    “吾王起兵反明,莫不欲拯生灵于涂炭,复治世之升平。”

    “而今西南初定,而中原、西北等地屡遭兵燹,民不聊生”

    “.诸生饱读经史,深谙治道,问何以安集流民,问何以重振农桑、复兴民生.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