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殿试的题目就是一道策论,要求贡生们对如何快速恢复战乱地区的生产与民生,提出可行的方略。 这也是江瀚提前定好的,他倒不是要求贡生们写出多么尽善尽美的策论,毕竟只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士子罢了。 试题背后的政策宣示与思想引导,才是他要传递的重点。 在江瀚的规划中,这批贡生都属于候补人才,是日后汉军出征伐明,用以治理新拓疆土的基石。 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原、西北,需要大量能够理解并忠实执行他施政理念的官员去安抚、重建。 因此,江瀚才需要通过这道策论,来提前释放政策信号。 等日后再下方地方,培养培养他们的具体施政能力,江瀚便能得到一批属于自己的官僚队伍。 妥协是不可能妥协的,追赃助饷、清查田亩的政策必须贯彻到底。 时间一点点过去,大殿内安静无比,只有毛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夹杂着试卷翻动的轻响。 江瀚跟监考老师一样,背着手在大殿内来回巡视,时不时还会在某位考生身后驻足停留,审视其作答思路。 这可把在场的贡生们给吓坏了,众人只感觉身上有如千钧,冷汗直流。 有人只觉得头皮发麻,原本流畅的思路瞬间滞涩,只好下意识地挺了挺脊背,下笔谨慎无比,生怕一字之差毁了半生前途; 可有的反倒是越发精神,文思如泉涌,看得江瀚啧啧称奇。 随着一声清脆的鸣锣,内侍扯着嗓子尖声喊道: “申时已到,署名交卷!” 听到号令,考生们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,纷纷停下手中毛笔,揉了揉酸麻的手臂。 众人将试卷折好,写上姓名籍贯等信息后,依次呈递给了主持考试的王承弼。 殿试之后,阅卷、评等、唱名、赐宴等一系列科仪也在数日内相继完成。 新科进士们统统被授官地方,尽数派往了云南各州县主持工作。 而江瀚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,专心筹备他计划已久的巡狩事宜了。 既然是君王出行,微服私访这种话本里的把戏,自然是不可能的。 毕竟是一国主君,要是真消失不见了,那中枢非得炸锅不可。 但他同样不打算兴师动众,劳民伤财,只带百余名亲卫和随行文吏,轻装简行即可。 如此以来,既能亲临一线考察实情,同时又不失君王威仪,保证了行营的机动灵活。 江瀚规划的巡视路线,主要聚焦于西南的几个核心区域: 他打算先从成都出发,北上经由汉州、德阳、罗江一线,抵达此行第一站江油。 在崇祯九年时,他曾下令农部与工部联合,在江油老君山一带招募熟练硝匠,并设立硝务督办处,就地兴建熬硝工坊,以保障军中火药供应。 如今两年过去,正是检验成果之时。 随后,队伍将转向东北,直抵保宁府。 江瀚打算在保宁府成立两家商行,作为未来探子潜入京师和福建等地活动的掩护。 接着,队伍将沿江东下,前往夔州和重庆府一带,视察由李老歪负责扩建和训练的水师部队。 待检阅完水师,队伍便将继续南下进入贵州、云南,顺便考察考察两处新辟之地的具体情况。 这一大圈走下来,总行程不下数千里,预计至少需要大半年时间。 因此,中枢政务的平稳交接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。 考虑到出行时间确实有点长,江瀚便召集了各部主事,宣布成立一个临时的“留守内阁”。 在他出巡的这段时间,留守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。 听闻此言,在场的各部主事们都惊呆了,他们可万万没想到自家王上要出巡这么久。 再说了,留守内阁又是什么制度?怎么从前一点没听过? 看着众臣惊愕的目光,江瀚缓缓解释道: “此番出行路程远,耗时长,但中枢政务不可荒废,所以才特意设立了留守内阁。” “着户部主事赵胜总领其事,李兴怀、王承弼、薛志恒等各部主事协同参赞。” “你等可共同商议,处理地方上常规的政务请示,批复例行公文,决定中低级官员的正常任免升降。” “记住了,所有经过留守内阁处理的奏章、公文,无论大小,都必须留档。” “经由书吏抄录后,定期送到我行营,供本王审阅。” “要是遇上了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,重要情报,派人快马转送于我即可。” 众人听完恍然大悟,原来是这么个意思。 权责清晰明了,叫留守内阁倒也名副其实。 交代完前朝政务,江瀚这才回到后宫。 第(2/3)页